1.以草定畜發展季節性放牧畜牧業 廣大牧區草地資源利用中主要存在與氣候有關的幾個問題是[31]:①由于溫度和降水的季節變化,天然草場牧草產量和品質的季節變化很大,一般夏秋產量最高,冬季次之,春季最差。冬春季草料貯藏量僅為夏秋季的40%~ 50%,而其營養價值降低很多。②由于自然氣候的季節變化而出現草場季節不平衡,冬春草場明顯不足;③廣大牧區放牧草場夏季溫和,冬季嚴寒,家畜越冬條件差;④部分缺水草場利用取決于冬季有否積雪;⑤大面積草地過牧超載,干旱化和退化嚴重。上述問題中又以草場季節不平衡最為突出,使靠天養畜的草原放牧畜牧業形成“夏飽、秋肥、冬瘦、春乏”的突出問題。因此,為順應自然規律,根據草場季節不平衡和牧草生長季節變化的特點,除采取夏秋抓膘期和冬春保膘期的一些措施外,應發展季節性放牧畜牧業,揚夏飽、秋肥之長,避冬瘦、春乏之短。例如,以冬春草場和飼料的載畜力為限額來確定冬季家畜存欄率,多余的家畜在夏秋育肥后于入冬時屠宰、出售。另外,還應根據草場資源特點,合理調整畜種結構和生產布局。例如,呼侖貝爾高原東部草甸草原,水源適宜,牧草高大,產草量高,打草場面積大,補飼條件好,適宜發展肉用牛和乳肉兼用牛;呼侖貝爾高原西部干草原,草層高度和產草量中等,牧草含氮量較豐富,適宜發展肉用羊,推行當年肥育屠宰;錫林郭勒高平原東部以草甸草原為主,兼有草原草場,宜重點發展烏珠穆沁肥尾羊,同時,以內蒙古細毛羊為基礎,發展毛肉兼用細毛羊。甘新區草原放牧畜牧業的主要問題是草畜不平衡,牧區冬春飼料緊缺;草場因超載而不斷退化;而農區畜牧業則又缺乏夏秋放牧草場。其出路在于季節性草原畜牧業與季節性農區畜牧業相結合。即牧區繁育,農區育肥,建成完整的集約化放牧畜牧業生產體系。青、甘、川邊緣牧區約有 15%~20%的草場由于過牧而出現退化。為了提高草場生產力,除合理確定載畜量外,對已開始退化的草場,應分別采取人工封育,加強管理,劃區輪牧、輪流打草等措施加以改良。青藏高寒區放牧畜牧業的草場資源,目前基本上仍處于自然利用,靠天養畜狀態,生產水平很低。應當適應高寒牧區冷、暖季牧場很不平衡的特點,首先要變傳統放牧畜牧業為現代草地放牧季節畜牧業。主要以冷季牧場載畜能力來決定家畜的年終存欄數,適當提高適齡母畜比重,多繁殖仔畜,充分利用幼畜牧草轉化率高,增重快的優勢,在水草豐美的暖季草場上放牧。冬宰前對幼畜進行強度放牧育肥,秋末冬初根據冷季草場載畜能力與補飼條件,實行以草定畜,及時屠宰育肥的幼畜和老弱畜,以保持草畜平衡。這樣既能避免冷季草場超載過牧與暖季牧場利用不充分,又能減少冬春季節牲畜掉膘與死亡損失。
2.牧草刈割期與氣候 在牧草生長較好的草甸草場,實行合理打草(刈割)而獲得更多為越冬儲備青干萆,是提高草場資源生產力的一種途徑。天然牧草的刈割期對牧草的產量和質量影響很大。確定最佳打草期首先要根據割草場牧草營養動態和地上凈生物量動態規律,不僅要在單位面積上獲得最高的營養物質,而且還要考慮對翌年天然牧草生長發育的影響,這些都與氣候密切相關。
內蒙古東部牧區有大量的萆甸草原,其中有不少打草草場。不同的季節所刈割的牧草類別不同,其營養成分和產草量也有差別。傳統的打草期主要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下霜前), 叫打秋草。10月上旬以后,牧草經霜打后已開始枯黃, 所打的草叫霜黃萆。從表12-7錫林郭勒盟試驗證明[32],秋草由于牧草已進入結實期,大量營養物質已集中到籽實中去,莖葉營養成分降低,一般粗蛋質白含量都低于7%以下。而且牧草在水熱條件較好的7—8月份生長緩慢,產草量增加只占全年牧草產量的1/5,這對氣候資源利用率很低。如果把打秋草或打霜黃草改為打伏草(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則因此時期牧草普遍抽穗到開花,植株枝葉茂盛,莖葉營養成分含量也最高,一般粗蛋白質含量可達15%左右。牧民說,0.5kg伏草能頂1kg秋草或1.5kg霜黃草。而且打伏草有利于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因入春后, 日照時間長,溫度回升快,大部分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在5月初開始返青,到7月上旬打伏草期間,牧草產量已達到全年產草量的4/5,而這時所消耗的水分僅約占牧草全生育期的1/3,熱量的1/2。打伏草還可以增加秋后家畜的放青時間,因打過伏草后再生草的青草期約比未刈割的草地延長半個多月,有利于家畜秋后抓膘和產奶。但伏天打草因已進入雨季,會給打草、曬草、垛草造成一定困難。因此,要選擇晴天打草和及時晾曬風干。
表12-7 草甸草原混合牧草營養物質總收獲量(kg/hm2)及4—9月氣象條件累積
月
\日 |
6 |
7 |
8 |
9 |
累積因子\\ |
20 |
30 |
10 |
20 |
31 |
10 |
20 |
31 |
10 |
20 |
30 |
粗蛋白質
粗纖維 '
∑ T 日≥ 5 ℃
∑ R 日 (mm) |
121
262
734.0
102.8 |
158
344
908.9
103.5 |
164
432
1105.7
115.8 |
145
435
1284.2
124.7 |
151
511
1490.4
183.2 |
134
423
1664.4
209.7 |
136
385
1836.3
244.6 |
101
352
2001.6
334.8 |
109
347
2131.5
336.2 |
123
398
2193.6
339.3 |
74
409
2199.2
343.7 |